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关注
发布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7113 作者: 来源:新民晚报
随着医疗服务的日益完善和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陪诊服务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今年初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联合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不断规范需求庞大的陪诊服务,细化服务需求,界定服务边界,并提供服务保障,规避乱象。近日,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医专委”)召开“陪诊服务行业行稳致远”研讨会,与会专家、医疗机构、行业人士等纷纷建言献策,同时形成共识:尽快制定陪诊的规范(标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陪诊企业要多方合作,形成服务链,使陪诊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惠民惠医惠企惠社会。
“近年来,医疗机构通过智慧医院建设、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就医新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运营效率,但由于就医新模式存在一定的使用准入壁垒,在老年、行动不便、异地就医等就医弱势人群中尤为突出,这些人群对陪诊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医院帮助特定人群就诊的陪诊服务也应运而生。”在线上出席研讨会的钱菊英委员介绍,目前,陪诊服务在医院存在的形态,为纯公益性的医院志愿者和纯市场化的社会“陪诊人员”。
参会的多位医院门诊部护理负责人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陪诊员的市场缺口很大。目前,医院所设的VIP病房、特需病房,都会给予患者导诊帮助、“一对一”陪护,陪诊服务雏形已有所体现。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向社会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陪诊员”这一职业未被收入其中,与陪诊服务最为相关的职业为2021年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发布的“社群健康助理员”一项。其中,社群健康助理员的职业定义为:运用卫生健康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共卫生事件事务处理的人员。
“明显地,陪诊员的服务范围已超出社群健康助理员的范畴;为了避免行业乱象(如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标准不一、缺乏监管等)发生,亟须制定一套覆盖且适用于陪诊员工作开展的行业标准。”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
钱菊英委员在她的提案中建议:第一,加快制定陪诊人员准入资质(持证上岗)、服务标准等,进行专业性和规范性监管,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第二,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障转变,满足医疗服务的社会性、公益性特质,并探索保险偿付机制,陪诊环节部分服务是否可以纳入基本医保范畴,以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和自费相结合的形式,满足市场需求。第三,强化属地及行业综合监管,对陪诊服务进行综合性干预,做到既满足社会需要,又能且行且规范。其中包括资质审查、实名认证、规章制度、服务类别、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
医专委会员单位上海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曲杰,从企业的角度,和与会者分享了《如何建立陪诊行业行稳致远发展机制》,他期望对陪诊服务建立行业标准,对陪诊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我们公司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发的‘最悠陪诊App’已上线,为陪诊服务赋能,为客户提供便利。非常愿意和同行一起,在陪诊服务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方面进行探索,使陪诊行业能长远稳健发展。陪诊服务是一个密切关乎民生的新兴行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共同发力,使陪诊服务能行稳致远。”
会上,与会人员就“陪诊行业如何行稳致远”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简大年表示,社会其实是一个相互服务的社会,陪诊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服务,也是一个新的业态,而且和民生密切相关。一个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制定标准,然后宣传、培训和实施,不然标准就是空的。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医专委的工作,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在标准实施中,联合会将以第三方的角色,监督陪诊的全过程,使陪诊服务能健康发展,这是责任,也是我们有能力做好的工作。“陪诊服务不仅是对病人身体的关怀,而且在陪诊的过程中温暖病人的心,尤其是老人,这个服务值得点赞。”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同玉认为,陪诊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医专委曾经邀请到瑞士的一个代表团,他们访问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对这些医院硬件设施的先进程度很赞叹,同时也婉转表达了医院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而陪诊服务就是医疗服务中的一环。他提议在医专委中先成立一个陪诊服务的委员会,和大家一起开展后续的工作。